close
大稻埕主要分佈迪化街一段,台北橋以南,以前分為北街、中北街、中街、南街,最熱鬧在中街與南街。
建築歷程主要經歷三個階段
◆第一個階段 1853年 閩南式建築 代表建築:林五湖本館
清咸豐三年,發生「頂下郊拚」械鬥事件後,同安人從八甲庄退到大稻程來,請來的霞海城隍爺神像也輾轉北遷,在大稻程建立了第一批的閩南式建築,主要分佈在在中北街區域。
【林五湖本館】
特點:(1)瓦片:一排一排凹,雨水從溝槽中排出。
(2)壽樑:於屋頂下多置了一根橫樑,主要可以放置匾額。
(3)店窗:左、右對稱十個木板,營業的時候,把本板拆下來,露出二窗戶,就可以營業。
◆第二個階段 1910年 巴洛克式建築 代表建築:郭怡美、顏義成商行
郭怡美
南街因為生意做的比較大,能夠接受外來的建築樣式,浮現的陽台,充滿曲線之美、山牆華麗洗石子的高度工藝的表現。
顏義成商行
繁鎖的裝飾,美麗的天際線、翻砂鑄鐵式的窗花
◆第三個階段 1923年 現代主義建築 代表建築:乾元行、怡和泰商行
art deco:直線條與簡化的幾何組合
一條街廓有不同時期演變的街屋,快來瞧瞧吧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