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臺北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大稻埕主要分佈迪化街一段,台北橋以南,以前分為北街、中北街、中街、南街,最熱鬧在中街與南街。

建築歷程主要經歷三個階段

◆第一個階段 1853年 閩南式建築 代表建築:林五湖本館

清咸豐三年,發生「頂下郊拚」械鬥事件後,同安人從八甲庄退到大稻程來,請來的霞海城隍爺神像也輾轉北遷,在大稻程建立了第一批的閩南式建築,主要分佈在在中北街區域。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常經過的街頭,常常看見的指標,卻不知它標示的意義,那天閒意地走在中山南路上,在監察院前面的紅磚上,發現地上標示公路起點,原來條條省道通台北。

GPS:北緯25°02'44.5"/東經121°31'10.7"

地點:忠孝東路與中山南路交叉口

▼台1、台3、台1甲、台5、台9線都是這里為起點。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位於南港不起眼小巷的早餐店,卻能讓你飽飽的一天開始。

▼利用來南港開會的空擋早晨,走到這兒享用早餐,紅磚二層磚造屋,躲在南港老街中,發現了嗎?

小南港懶人私廚01.jpg

▼小小的店面,有老板創意的三明治。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910年落成,當時人稱為「石頭厝」或「大和町洋樓」,雖然小巧的洋樓,但卻陪伴北門一起訴說台北的故事。

✪洋樓身世✪

  • 1895年 日人治臺,營造商「大倉組」來臺設置分部,九州柳川人高石忠慥(1850-1922)登任主任。
  • 1901年 高石忠慥自組「高石組」,參與承包許多大型營造工程。
  • 1910年 高石組在撫臺街一丁目落成辦公空間,即今日的撫臺街洋樓。
  • 1937年 建物改由佐士原商社使用,主要作進出口生意。
  • 1946年 戰後成為「人民導報」的編輯部辦公室。
  • 1948年 天利水電行,專門修理冷凍庫或蓄音機等高價電器。
  • 1950年 由國防部接管,分配給警備總部軍法處作軍官宿舍。
  • 1997年 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。
  • 1998年 六戶居民陸續遷出、洋樓閒置。
  • 2000年 遭遇火災,木造結構毀損嚴重。
  • 2007年 修復完成。
  • 2013年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。

 

✪建築之美✪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浴盆.png北投溫泉一泉質介紹


由於北投溫泉位於大屯山系下熱泉所在位置不同,因此擁有不同的泉質與色澤,泉質大約有白磺、青磺、鐵礦三種,白磺水色呈白、屬弱酸性,青磺酸性較強、腐蝕力高,鐵磺則因含鐵, 水色呈淡紅褐色。

【青磺ー地熱谷】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軍艦岩親山步道是一條方便的登山步道,花費一個多小時,流汗運動一下,身心舒暢。搭乘捷運紅線,在石牌捷運站下車,往前走個550公尺由陽明大學進入,這是個人最推薦的登山方式,雖然也可以從榮總醫院方向登山,但由陽明大學進入,因為步道設施維護的很好,坡度也是逐進上升,不會有太大的吃力感。

▼捷運石牌站前進至陽明大學,由正門直接進入即可。O.S.........在臺北這麼久,我還是第一次到訪陽明大學。

軍艦岩01.jpg

▼沿著校內的偉德大道往上爬升,原來陽明大學也是依山勢而建立的學校。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每天上班往內湖的方向,經過熙熙攘攘中山北路時,總會被這被一棟歐式的黃色建築吸引目光,她就是「臺北故事館」。

「臺北故事館」的故事:

「圓山別莊」,建於1914年,融合英國都鐸式屋架和十九世紀未新古典主義的洋樓,二層樓建築,一樓為磚造,二樓為原木結構。因尖塔、銅瓦和塔樓均有新鮮的色彩描繪,極像童話故事中的建築,因此冠有「童話奶油屋」的別稱,為市定古蹟。

時間序列: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熱鬧有人的地方就有聲音,有聲音就會集會結社,在殖民時代,控制這些民主政治的思想,就要靠警察力量,臺北北警察署由然而生。

日據時代,臺北城內、大稻埕、艋舺是最熱鬧的地方,因此有臺北南警察署、臺北北警察署、萬華分署分別管轄這三個地方,最後只有臺北北警察署建築被完整保留下來。

【基本資料】

館所名稱: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稻埕百年前只是一大片的曬穀場,在19世紀中期開港通商後,逐漸成為中藥材、茶葉、南 北貨、布料和米的批發集散地 ;今日,舊城區進行古蹟活化、老屋重生,許多文創店家進駐。來此宛如走逛無圍牆的博物館般令人著迷,不妨走入老房子,傾聽動人的故事,感受傳承與創新激盪出的璀璨火花。

【好好看】

漫步大稻埕區,隨處可見閩南式、仿巴洛克式等不同風格的百年老建築,迪化街老店屋深度狹長,前面為店鋪,後頭是工廠、倉庫或住家,呈現早期聚集式街屋的難得景觀。

【好好買】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漫步迪化街,無意間發現這棟建築,除了建築外觀,還有她辦的展覽。

【建築的故事】

迪化二O七博物館前身「廣和堂藥舖」,為見證迪化街輝煌中藥史一員。建於1962年,因地限制,發展出特殊圓弧形立面,具有簡潔線條的現代主義特色,大面積的開窗設計,搭配彩色瓷磚外牆,在鄰近多屬仿巴洛克風格外觀的街屋群裡,顯得頗為獨特。館內以磨石子為主要建材,並有數處技藝精湛的磨石子作品。騎樓可見「蜜蜂採蜜」,一樓有「老山高麗蔘」極為生動,傳達出建築曾為中藥舖之過往;二樓「葡萄」搭配英文字母造型,工法細緻,加上磨石子樓梯扶手曲線的優雅,更是顯出富有時代感的台灣工藝之美。……節錄於「迪化二O七博物館」,網址:http://www.museum207.org/index.php

沿革: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罕見是因為這個宗派在中國也沒有流傳下來,只在日本延續!這是派流的問題,真的要探討可能要請高手解釋,我也浮光惊影吧了,聽聽就好!

基本資料
等級:普濟寺為市定三級古蹟
創建:日明治38年 (1905年),1934年重新修建命名「鐵真院」。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916年4月1日啟用→1989年拆遷至彰化「台灣民俗村」→2014從彰化拆卸回新北投→2017年4月1日原址附近重建!

原本叫「新北投乘降所」,後改名「新北投驛」,再更名為「新北投車站」,後來臺鐵北淡線廢除,準備改為捷運,面臨了被拆除的命運,幸經當時李重耀建築師,拜託當時彰化台灣民俗村董事長施金山先生,認為新北投車站建築深具特色具有保存的價值,遂開啟了車站多舛的命運!

 

▼原本是台灣檜木,重建後採黃檜木,有點偏離了原來的味道,最初是三個老虎窗,後來因為拓建形成不對稱的第四眼。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錢穆故居紀念館,是生前國學大師錢穆的居所,取名為「素書樓」。

錢穆(1895年—1990年),江蘇省無錫人,字賓四,筆名公沙、梁隱、與忘、孤雲。

素書樓的由來(摘自錢穆,「懷念我的母親」一文)

我母親的一輩子,可用《論語》上的「貧而樂」三字來形容。但使我最難忘懷的,是辛亥年那一年的夏季,我十七歲,得了傷寒病,誤用了藥,幾手不救。我母親朝尉不離我身旁,晚上在我床上和衣陪眠,前後七個星期,幸而我終於痊癒。我之再得重生,這是我一生中對母親養護之恩最難念懷的一件事。現在我的外雙溪住宅,取名「素書樓」,就是紀念當年在七房橋五世同堂第二大廳「素書堂」我母親養護我病的那番恩情。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臺北賓館前身為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官邸,為當時最高級社交場所。1945年台灣光復後,移交外交部作為臨時辦公處所,並於1950年更名為「臺北賓館」,作為招待外賓或舉辦國慶酒會等大型活動之用,1998年經內政部指定為「國定古蹟」。

臺北賓館為巴洛克式建築,四周庭園圍繞,南側為對稱幾何圖形的巴洛克式庭園,據考證為臺灣建築史上第一個引進歐洲風格的庭園,北側為日式迴遊庭園,以「心」字池為中心,庭園林木扶疏,綠草如因,風景幽美,引人入勝。

原本由「福田東吾」與「野村一郎」於1899年設計起造,於1901年完工,後來因受白蟻嚴重侵害,現在的樣式是由「森山松之助」於1911-1913年設計改建工程所完成的樣貌,

臺北賓館每個月只開放一天參觀,可以上臺北賓館的網站(http://www.mofa.gov.tw/tgh/default.html)查詢。

文章標籤

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