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,在日治時期僅是小規模的鐵路便橋跨越下淡水溪,後來因為車事及物資運輸迫切的需要,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技師「飯田豐二」監造,於1913年完成興建「下淡水溪鐵橋」,並於1914年2月通車,全長1526M,在當時可是東洋的第一長橋,是高雄與屏東間第一條陸路交通運輸要道,台灣光復後,由台灣鐵路管理局接收。
後來由於鋼樑鏽蝕日益嚴重,1964年至1966年間逐步全數抽換為臺鐵局自製的鋼樑,整座橋仍維持原有的風貌,後來因為鐵橋運輸量日漸不敷需求(單軌),臺鐵局於鐵橋北側另建雙軌鋼筋混凝土大橋,1987年完工通車,下淡水溪鐵橋停駛除役,2001年列為國定古蹟。鐵橋的南側有一大片120公頃的人工濕地,是一個很重要的濕地。
2005年7月,海棠颱風期間,鐵橋被暴漲的高屏溪沖走第9、10、11號3座橋墩,以及4座鋼桁架
2006年6月,一場暴雨,鐵橋再次被暴漲的高屏溪沖走第12號橋墩及13號鋼桁架,之後決定提升部分橋墩加固,至2009年5月完成提升性加固工程。
2009年8月,八八水災造成靠近高雄縣端的橋段部份損毀。高雄縣端鐵橋存留的八個橋墩,有一個橋墩完全倒塌,已判定無法修復,脫落的桁架則待重建。
▼濕地的溝渠,乍看有點江南的感覺。
▼鐵橋側的濕地,有底棲生物、鳥類、兩生類、爬蟲類…等在這兒棲息。
▼濕地步道
▼東洋第一長橋,遠望有如彩虹一般。
▼橋墩採沉箱基礎,上部以紅磚砌造,墩體兩側圓弧面處則包裹花崗石,高9.5公尺,呈橢圓形以破水路。
▼鐵橋的入口
▼鋼桁架構造,鐵橋為柏拉特式鋼桁架組成,每個跨距為63.6M,寬度5.5M,最高處11.73M。每跨鋼桁架分成八個格間,縱向共四支大樑,內側二支主樑,深85CM,外側二支副樑,深38CM,橫向樑101CM,桁架之上弦材為雙向斜幣鈑組合樑,樑深42CM組合方式採鉚釘,每座鋼桁架北側均設有一座避車平台。
▼鐵軌上已鋪上步道,方便行走。
▼枕木間隙目鋪上鐵架,行走間不會有太大的危險,不過還是要小心突出來的螺帽,建議不要在上頭奔跑嬉戲。
▼幾何對稱,好看!
▼鐵橋步道的終點,可以發現遠端的鋼桁架已經少了好幾座。
▼一旁的水泥新橋
▼新橋上奔駛的火車
▼如果不是運量考量,想必下淡水溪橋一定還能負擔運輸的重責!
▼鐵橋上漫步的身影
▼說真的,沒有藝術價值的水泥新橋,除了運輸功能,一點美感也沒有。
下淡水溪鐵橋(高屏溪舊鐵橋),一直是小時候的記憶,在火車經過下淡水溪鐵橋時,心裏總是很懼怕!因為爺爺家在屏東,每每從高雄搭火車去潮州時,只能搭普通(平快)車,就是那種只有電風扇,窗戶可以開啟,頭手可以伸出車外的那種車箱,在火車經過鐵橋時,會發出轟、轟、轟的巨響,自己都會不由自主的往後退,深怕頭手被鐵橋K到,現在回想起來,還挺有趣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