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溝通方式的改變:

國小:寫卡片,寫字條。

國中:寫書信。

高中:打電話。

大學:B.B.Call

社會:打手機電話(Nokia稱霸的年代)

上班:MSN

Now:智慧手機

Next:............

(這樣就能感受我是什麼世代的人)

隨著科技的進步,人手一支手機,即時訊息隨時不離身~但!同學、朋友之間的情誼,真的隨著無遠弗屆的訊息而增溫嗎?我想「是」,但也「不是」。

關鍵的原因,取決於對智慧手機的「依賴度」,可是…

「依賴度」=「依line度」

     或

「依賴度」≠「依line度」

終於在一個國中時代的群組翻群了,這個群組是一個失散多年的同學組成的群組,彼此在台灣寶島的不同地方生活著,有Line之後,拉近了彼此之間失散多年的同學情誼,說真的!沒有Line我想我一輩子可能也不會跟這些同學聯絡,所以對我而言真的是Magic。

這個群組從LDS(拉豬屎)、練肖話開始熱絡起,聊的是三十年前國中時代的記憶,三小啊!每個人的記憶都很深,我怎麼都記不得國中時代發生什麼事,我明明還沒有老人痴呆症,也同樣過三年的生活,為什麼就是記不得那麼多,看來我要為我的老年記憶擔心了!

群組的熱度就跟談戀愛一樣,當一切是新鮮的時候,一天上百個訊息一來一往,無所不談,中期的時候,看議題而聊,到的死亡期,就是看整個群組怎麼撐下去!

我認為Line是一個溝通的工具,偶而聊聊

有人認為Line是一個即時訊息,隨時要聊

有人認為Line是可有可無,浮水出來聊一聊

因此這樣的互動,就產生認知、依賴的落差,終於在一次邀約聚會的議題上爆發了,有人可以赴宴,有人沒回鄕沒回應,有人沒興趣不想參加,這樣算有問題嗎?好難…最後在沒有共識,開始退群潮,退的是生氣?冷淡?孤寂?迎合?

沒聯絡了,也沒答案。果然,人跟人的相處,還是要包容與妥協,才能維持和諧。

我不想去影響別人改變想法,但我也不願被別人改變想法,Line對我而言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,在沒有面對面聊天談話看著對方表情時,很難傳達彼此的溫度,實際相處的溫度,透過Line聊天室的文字,真能斷定大家變冷漠了嗎?於是…同學陸續的退群了,對存在的同學,變成無聲的傷害,這個群,變成雞肋群,無聲無息了!

某天,突然間天搖地動,地震搖的不要不要的,這個群又動起來了,彼此問候狀況如何,原來…熱度就跟地心一樣沸騰著!

 

附上一張Yosifu 優席夫的作品「Should we talk ?」

我們如此靠近
卻跟遙遠陌生接觸 

yosifu

 

我們常常在Line的這頭寒喧約聚會,卻在聚會時低頭滑手機,就看你怎麼依賴(line)程度。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羅傑小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